产教融合

当前位置:首页  产教融合

服务行业

紧密围绕水安全和国家水网建设对高层次工程人才需求,聚焦水旱灾害防御、河湖生态保护治理、智能大坝建造、工程隐患探测、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等重大需求,结合河海大学优势学科,培养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和高端装备等前沿技术的水利卓越工程师,为新形势下水利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水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1)水旱灾害精准防控

围绕现代化水文监测技术与装备,洪涝干旱风险识别和预警技术与新模型、流域水工程统一联合调度及灾害损失通用评估、灾害适应性调控和复合灾害断链技术,以及险情应急处置成套装备和新材料等方向,培养水旱灾害防控技术与装备研发人才,促进水旱灾害精准预报及科学防控能力提升。

(2)国家水网工程技术

围绕智能大坝建造、深埋长隧洞施工、工程韧性提升、水网多目标智慧调度、超标准洪水下安全保障大尺度水资源精准调控方法、管涌崩岸等监测检测与修复等方向,培养工程建设和运维技术研发人才,促进国家水网工程规划建设与运维能力提升,提升重大装备自主可控水平。

(3)河湖生态环境复苏

围绕水沙智能监测设备以构建一体化河湖监控感知体系、AI智能解译和大数据模型、新型流域水沙动力学智能模型、生态流量确定、生态调度与适应性管理、小流量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地下水储量监测、超采动态评估及深层水回补、水土保持工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方向,培养河湖保护治理技术研发人才,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技创新,促进江河湖泊保护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4)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围绕用水总量强度双控、智慧节水、取用水监测计量、水质监测监控及全过程效率管控等技术,大规模、低成本、低能耗、智能化的新材料与装备,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江河与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等方向,培养节水相关技术研发人才,促进节水科技创新与节水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5)数字孪生水利技术应用

围绕“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网布设,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的仿真模拟,自主可控、软硬一体通用平台装备等方向,培养数字孪生水利业务全链条新产品的人才,为水利行业提供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基础支撑,促进水利治理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服务地方

聚焦我省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产业集群,实施涉水学科交叉卓越工程人才贯通式培养,“强链、补链、延链”智能电网、先进金属材料、农机装备、机器人、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产业链,服务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新能源与多能互补

瞄准我省新型电力系统和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联合华能集团江苏公司、南瑞集团,依托江苏省输配电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校企共建的“新能源发电与多能互补并网运行”工程师技术中心,开展海上风电、光伏、海洋能、储能及海上新能源多能互补领域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强链”我省新型店里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集群中的相关产业链,扩大其在全国的领先优势。

(2)新材料与智能制造

以贯通先进材料、智能制造、高端装备领域的急需人才培养与工业转型升级为目标,联合长江电力、南钢股份、固高科技等企业,依托常州校区在建的“涉水新材料与智能制造”工程师技术中心(包括苛刻环境先进结构功能材料平台、机器人建造平台、水下病害检测与修复平台等),协同河海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的创新创业班,开展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聚焦先进结构材料和先进功能材料、机器人、高端装备,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补链”我省在新材料、机器人、农机装备产业链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

(3)数字孪生与智慧水网

聚焦我省新兴数字产业发展,紧密围绕国家水安全,服务国家水网建设以及江苏水网现代化与水运现代化的融合发展,联合南水北调江苏水源公司、长江设计集团等领军企业,依托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水利部水利大数据重点实验室以及在建的“数字孪生与智慧水网”工程师技术中心,推动水利领域的劳动对象拓展到更为智能多样的领域,包括水网智能运维专业模型、智慧水利航运系统、绿色智能设备、国产自主替代等,“延链”水利和水运产品的产业链,支撑我省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信创、物联网等产业链发展,提高我省防洪、供水、水生态安全和航运用水综合保障能力。

合作企业